
罗瘿公(1872 年~1924 年),名敦曧,字掞东,号瘿公,祖籍广东顺德,出身仕宦世家,近代诗人、京剧剧作家。
罗瘿公早年在广雅书院就读,受学政张百熙赏识,获选优贡。清光绪二十六年(1900年)赴京,为国子监生。三年后,参加顺天乡试,名列副榜。此后,由张百熙保荐,应考经济特科,得授邮传部司官。辛亥革命后,历任要职。罗瘿公一生多才多艺。
热心扶持才俊
罗瘿公性情风雅,极喜交游,到北京后,自达官显宦、世家子弟以至贫寒艺人、落魄才士,不乏熟人和朋友。他乐于助人,热心扶持才俊,不少有才华而遭际坎坷的青年人,都受过他鼎力相助。
程砚秋幼年入戏班,13岁时倒嗓,因师约未满,被迫继续演唱,眼看嗓子被毁,瘿公贷款将他赎出,亲自教他读诗书,专门为他编写剧本,指导他熟悉戏路,根据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,还介绍他拜梅兰芳为师。程砚秋学有所成,重登舞台后,罗瘿公为了扩大影响,每逢程砚秋演出,都将前面几排座位包下,邀请朋友和社会名流来观看。程砚秋深受鼓舞,日益勤学苦练,创立了京剧“程派”艺术,成为京剧界一代宗师。
画坛巨子徐悲鸿22岁时,持康有为介绍信上门求助,罗瘿公看了他的画作后,深为赞赏,随即写信给当时任教育总长的友人,力荐徐悲鸿官费留学法国。在徐悲鸿等候出国期间,罗瘿公还邀请他一同看戏、谈艺,并作诗为他扬名。
精通京剧门道
罗瘿公学识广博,多才多艺,精通京剧门道。他善于编曲编剧,写过不少剧本和理论着作,对推动和总结当时的京剧艺术起到较大作用。但有关文字后来大都散失,现存《鞠部丛谈》,仅是介绍京剧变迁和艺术生活的随笔结集,对京剧研究有较高的价值。
罗瘿公最惜重的还是自己的诗歌作品,遗嘱要求墓碑只凿“诗人罗瘿公之墓”七字。他的诗歌早年学李商隐,后来参以白居易、陆放翁等。他曾与黄节、梁鼎芬、曾习经并称“岭南近代四家”,有《瘿庵诗集》行世。
他的书法也相当出色,劲气内敛,结体宽和而不珀金,通篇章法雄健飞动,耐人观赏。不少京剧艺人经他点授之后,在书道上有所成就。他还留心搜集辑存史料,在梁启超主编的《庸言报》开辟专栏,发表有关近世掌故的文字,后辑为《庚子国变记》、《德宗承统私纪》等。
民间传说
蚕姑终身不嫁传播缫丝技术
在乐从沙边,有一些与庙宇有关的传说,其中一个传说便与蚕姑庙有关。
据72岁的何老伯回忆,以前祖辈流传下来这么一个故事。话说当年蚕姑庙、文昌帝君庙和观音庙并排建立,每年农历正月初八、二月十五和三月十八均为蚕姑诞。相传当年村庄内一户贫苦人家育有三个女儿,此户家庭以务农为生,主要是耕塘种养。三位姑娘偶尔发现有一条条白色小虫子在桑树上吃叶子,便把这些小虫子拿回家。
开始时,她们不以为然,想把虫子扔掉作罢,但又舍不得。于是,就让它们在桑枝上随意爬动。后来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,这些小虫子居然吐出了一条条又白又韧的白丝,并结成茧。她们顿然意识到这是生丝,不久她们就开始琢磨缫丝技术。
村人得知这事,纷纷上门拜访求教。三位姑娘因种桑养蚕技术精湛,又精通缫丝,更乐于教导村民,深得民誉。她们终身不嫁,传播缫丝技术。待她们百年归老,村民为其建造一座庙,名曰“蚕姑庙”。
目前,该村依然有村民从事耕塘、养鱼等农业活动,每逢蚕姑诞或农历初一、十五等日子,村民前往以香烛、水果拜祭,祈求风调雨顺、五谷丰收。
掘尾龙拜山
每年清明过后,凡是雨云盖顶,横风横雨,顺德人就会说“掘尾龙回来拜山了”。“掘尾龙”到底是谁?为何它回来拜山就会有如此恶劣天气呢?这和杏坛逢简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。
话说古时候的逢简,有一个读书郎,某一天上学在天边捡到一条形状怪异的小虫,他带回书塾,悄悄藏在抽屉里,每天从家里带回米饭喂养它。小虫在他的精心照料下,渐渐长大。长大后的小虫,食量惊人,读书郎每天带回的饭团已经喂不饱它,它便夜间出去觅食。书塾附近的村民发现频频被盗农作物,大家都觉得很奇怪。
为了扞卫大家的粮食,村民决定派出一些更夫守夜去探查。深夜,更夫发现上空突然有团云气飞过来,云气慢慢飘落在书塾的院子里。大家感到奇怪,便继续跟踪,大家进入书塾,以为会见到什么,却什么都没有看见。
第二天早上,老师要一个抽屉一个抽屉地检查,发现读书郎的抽屉里趴着一条磷光闪闪的怪虫,样子很像传说中的龙。老师大吃一惊,恐为神物,不敢触犯,于是追问学生怪虫来历,要学生立即放回田野。
学生逼于师命,只好抱着小虫,到了田野,抚摸着小虫,恋恋不舍。忽然间这学生生出日后与小虫相见的念头,于是拿出刀子切去小虫一点尾巴,以作记号。刚一松手,小虫立刻腾上空中,身躯骤然变大,成为一条巨龙,向孩子颔首作别,转身向天空飞去,瞬时间天空风起云涌,龙不知所踪。
传说龙是在天上的,因为这条龙是掘尾的,所以不能上天,只好在深山大泽藏身,每次出行,必定伴有狂风暴雨,毁房屋,折树木,伤路人。每年四五月间,每遇到这样的天气,人们就说这是掘尾龙拜山。
但是大风暴雨从不为害逢简地方。传说因为这里有一间祠堂奉祀的祖先中有一位秋江祖(姓梁,元末明初人),当年养掘尾龙的那个学生就是他。每年清明时节,祠堂的神案前有时铺着一层厚厚的树叶,很像是拜垫,有时门外的大灯笼,挂在庭前的树上,人们就说是掘尾龙前来拜祭了,以报答当年的养育之恩。
再后来,“掘尾龙拜山”演变成一句粤语歇后语“掘尾龙拜山———搅风搅雨”。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龙拜山的时候会行云布雨,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、造谣生事。
天后娘娘沙盆救兄长
在顺德乡间,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:天后娘娘用沙盆救了长兄。
相传天后娘娘是养蚕缫丝的穷苦人家,家中有兄长三人。他们常常出海捕鱼。有一天,狂风大作,小船掀翻,三人纷纷落水。在家中缫丝的天后娘娘透过缫丝沙盆中的水看见兄长遇险情景。她便迅速将头泡进沙盆水中,随机左手抓起一位兄长,右手再抓起一位兄长,第三位兄长她用口咬着衣衫救起。不料此时正值中午,正在厨房煮饭的母亲看见天后娘娘整个头泡进沙盆,她觉得非常奇怪,诧异地问个究竟。天后娘娘向来孝顺,马上抬头回答母亲的问话。谁知道这一回应,嘴巴一松,兄长被海水带走了,天后娘娘哀痛不已。
这一故事一直流传至今。顺德自古漂洋过海谋生的人群,远行前必定拜祭天后娘娘,祈求平安。
|